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表达的情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
关于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表达的情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2、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赏析】 这首偈是慧能针对神秀那首偈而写的。
3、当时,慧能才入寺八个多月,整天在后院干着劈柴舂米的杂活。
4、他偶然听到一个小和尚唱诵神秀此偈,认为尚未见性,但他本人又一字不识,于是口诵一偈,请人写在墙上,得到弘忍的赏识,传得法衣。
5、这首偈的本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6、菩提树和明镜台都具有空间形象,凡有空间形象者,则必然是相对的,所以不可用以比喻自性。
7、自性无所谓修,无所谓得,它本身就是一个绝对的境界。
8、光明自性人人都有,只要不污染,就能自然显露,所以明心见性不可由修持入,自性本就是“无修无证,无得无失”的。
9、这一境界,要求一悟到底,单刀直入,见性成佛,这就是“顿悟”。
10、弘忍的本意是要考察门人对自性的理解,但神秀似乎更偏重于谈悟道的过程,而不像慧能那样,希望传达(尽管语言总是有局限的)出悟道的境界。
11、在这个意义上,二人就分出了高下。
12、 顺便应该提到的是,陈寅恪在《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一文中曾说神秀、慧能二偈譬喻不当。
13、因为印度禅学的观身之法,往往把人身比作易于解剥的植物,以说明阴蕴俱空,肉体可厌之意,如“行如芭蕉叶,除去不得坚实”,“如实知如芭蕉树,叶叶析除,实不可得”之类。
14、而据《西域记》:“金刚座上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
15、昔佛在世,高数百尺。
16、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
17、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
18、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
19、”因此,菩提树为永久坚牢之宝树,决不能取以比喻变灭无常之肉身。
20、这种看法到底正确与否,不妨聊备一说,加以参考。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