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陶潜)

发布时间:2023-06-14 14:30:40 编辑: 来源:
导读 关于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陶潜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陶渊明...

关于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陶潜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2、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3、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

4、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

5、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

6、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7、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

8、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

9、“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就透露了这一消息。

10、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

11、后来江州召为主簿,他未就任。

12、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

13、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

14、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在隆安五年(401)所写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诗书敦素好,林园无世情。

15、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

16、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安帝元兴元年(402),桓玄以讨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举兵东下攻入京师。

17、元兴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国号曰楚。

18、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

19、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20、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时来苟冥会,婉辔憩通衢。

21、”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22、”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馀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

23、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405),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

24、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馀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

25、这次辞去县令的直接原因,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26、’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

27、”而他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说出了更深刻的原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地辞官隐居了。

28、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

29、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

30、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31、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32、”(《杂诗》其二)他在诗里一再描写隐居的快乐,表示隐居的决心,如“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

33、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

34、在后期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

35、晋朝末年曾征他为著作佐郎,不就。

36、刘裕篡晋建立宋朝,他更厌倦了政治,在《述酒》诗里隐晦地表达了他对此事的想法。

37、到了晚年他贫病交加,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38、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39、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40、’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41、”(萧统《陶渊明传》)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写了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后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这成为他的绝笔。

42、死后,朋友们给他以谥号曰“靖节先生”。

43、他的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了诔文,这篇诔文是研究陶渊明的重要资料。

44、《宋书》、《晋书》、《南史》都有他的传记。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点推荐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