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快讯 > 综合快报 >

猪的别称

发布时间:2025-02-19 04:05:09来源:

猪,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古代,人们根据猪的特点和寓意,赋予了它许多美好的别称,这些别称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猪的喜爱,也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

1. 豕:这是“猪”的古称,在《说文解字》中就有记载。在古代文献中,“豕”常被用来指代猪,尤其是在祭祀或正式场合下使用,显得庄重而典雅。

2. 豚:特指小猪,通常用来形容幼小的猪仔,给人以亲切可爱之感。“豚”字在《诗经》等古典文学作品中多有出现,如“豚鱼之德”,比喻人应具备诚实守信的美好品德。

3. 彘:与“豕”类似,但更侧重于指成年的大猪。《礼记·曲礼上》中有云:“六十岁曰耆,七十岁曰耋,八十岁曰耄,九十岁曰鲐,百年曰期颐。五十岁曰艾,六十岁曰耆,七十岁曰老,八十岁曰耄,九十岁曰耋,百年曰期颐。……六十曰耆,言其可老也;七十曰老,言其老矣;八十曰耄,言其昏乱;九十曰耋,言其眊眊;百岁曰期颐,言其可以终养。”其中“耄耋”一词即包含了“彘”之意。

4. 肥腯:形容猪体态丰满,膘肥肉厚。此词多用于描述丰饶富足的生活状态,寓意吉祥如意。

5. 吉豕:含有吉祥之意的猪。古人认为猪性情温顺,易于饲养,因此将其视为带来好运与福气的象征。

6. 拱辰:源于“拱北辰”,意为向北辰星方向拱手作揖,象征尊贵与敬仰。用以形容猪时,则表达了对猪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

7. 家畜:尽管这不是一个特别富有诗意或历史韵味的称呼,但它准确地反映了猪作为人类重要家禽之一的角色定位。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家”是温暖和谐的象征,“畜”则意味着蓄养、养育,共同构成了中国人对于家庭生活的理想愿景。

这些别称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宝库,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展现了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内涵。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