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孟浩然之广陵)

发布时间:2024-06-11 16:32:31 编辑: 来源:
导读 哈喽,大家好~~~我是小编田甜,关于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孟浩然之广陵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那么现在让田甜带着大家一起来...

哈喽,大家好~~~我是小编田甜,关于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孟浩然之广陵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那么现在让田甜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htt【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下临长江。

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到。

4、广陵:即江苏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西辞:向西告别。

因为孟浩然要去的扬州,在黄鹤楼的东边,故称向西告别。

7、烟花:形容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景物。

8、尽:消失。

9、唯见:只见。

10、天际:天边。

【译诗】 我的老朋友就要辞别黄鹤楼, 在繁花盛开的三月去游扬州。

一片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眼前只剩下长江向天际奔流。

【主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

这首诗写的是李白为朋友孟浩然送别时的动人情景,通过刻划眼前景物,抒发了对孟浩然真挚的情意。

【赏析】 此诗作于开元年间,为送别诗中的千古名篇。

写作者于黄鹤楼畔送友人孟浩然放舟东游,先设想三月烟花,江南春早,故人启程,继写孤帆影远,友人已去,江水自流。

一幅"大写意画"展现在眼前,别离之情,也就不写自露。

李白一生交游最广,孟浩然长他12岁,忘年友情,诚挚笃厚。

李白在《赠孟浩然》一诗中,深情大呼:“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盛赞孟浩然弃轩冕冠服,卧云泉山林的高风亮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深深的敬慕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奔放潇洒,充满画意诗情。

“故人西辞黄鹤楼”,黄鹤楼,天下胜景,原址在今湖北省武昌西边的黄鹤矶上。

相传黄鹤楼是仙人乘鹤飞升之处,是当时骚人墨客流连聚会之地。

崔颢著名的题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为黄鹤楼增添了情深思远的人文景色。

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用清丽明快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因为此人,乃“风流天下闻”的当代名流孟浩然;此时,乃大唐开元盛世,绣户珠帘,百业兴旺,繁荣而又太平,千古难逢;此景,又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百花争艳;所去之地“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从黄鹤楼到扬州古城,大江上下,该有多少看不尽的风光,这一切都是那样的令人心醉,令人神往。

开头这两句看似平淡的叙事,包含了李白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呀。

而此时,他又有多少话想对孟浩然倾述呀。

虽依依惜别,却没有一丝感伤的情调,完全摆脱了一般的写法。

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孤帆远影碧空尽”,目送航船远去,孤帆渐淡,消隐在天水一色的蓝天碧水之间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

极目远送,更显友谊深长;孤帆淡去,反衬深情更浓。

此刻,画面上帆影逝去,已空空无物了。

可是,恰恰是这片空白中,为诗人的思绪驰骋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诗人驻足良久,不忍离去时的所见。

面对悠远无尽的江水,面对水天一色的远方,诗人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这滔滔江水之中,那远去的江帆之中,满溢着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无限的眷恋,让人感到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悠远境界。

也许他在想:老朋友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他孤零零一个人,旅途中是否寂寞?但愿他一帆风顺,路上平安!这向着遥远的天边流去的滚滚江水,也正象征着他们的友情;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而他们之间的情意也是说不完的。

这首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景中寓情,以景抒情,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正所谓“不见帆影,惟见长江;怅别之情,尽在言外”。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

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

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李白的诗,意境开阔,如来天外;李白的诗,感情奔放,直薄云霄。

这首送别诗,写景,大处落墨,笼天地于笔端;写情,豪情满纸,随江水而奔腾。

诗意飞动,自然流走,这是最典型的李白的风格。

渭城朝雨裛轻尘[1],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

赏析 安西,安西都护府。

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由乐人谱曲.其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作为送别曲,流传很广。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

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计。

南朝江淹专门写了一篇《别赋》,赋的一开头就说。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送别曲也很多,汉横吹曲有《折杨柳》、《小折杨柳》,相和大曲有《折杨柳行》,南朝清商曲有《月节折杨柳》等。

诗开头“渭城”一语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

“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

并说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阵小雨。

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为春雨,这种写法叫做互文见义。

这可以使语言更精炼。

写离情别绪。

诗人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

代人伤心,为人垂泪。

本诗写春朝两,下“襄轻尘”三字,表明两不大,只是沾湿了地皮。

接着又说,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

经春雨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

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

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

此种写法。

似与“送行”的气氛不十分谐调。

然而。

诗人心甲已先装着一个“别”字。

虽有良辰胜景。

也无心流连。

别意正是以潜意识的形式笼罩景物、环境的。

由此可以看到,主观情感在一篇抒情诗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中的关键词语是“柳色”。

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

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

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

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意。

这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

因此,作为文化标志的一事一物写入诗中,就使诗具有十分丰厚的情感意蕴。

“柳色新”三字在诗中有双重含义:既是写时令节候,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映现。

“柳色新”三字是前二句和后二句的关节。

后二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

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

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

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

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

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

这类常情写在此处,读来特别朴实深厚,紧相呼应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使这杯酒具有极重的分量。

那是故人的一片心肠。

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对外的交流往来也空前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

出阳关向西,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将出阳关的入,内心无限凄凉。

前来送客的亲友自然也怀有同样的心情。

本诗中的元二的心情,当不胜故国他分之感。

此时的故人之情,较之寻常情况下,弥足珍贵。

“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可谓笔力千钧。

白居易《对酒》诗:“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

”可见此诗打动人心的力量。

正因为这首诗说出每个出关、送行人的内心感情,得到许多人的强烈共鸣,成为广泛传唱的出塞曲。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哦。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点推荐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