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阴不散霜飞晚】一、
“秋阴不散霜飞晚”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霜月》,原诗为:“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风前飘叶几人怜。” 这句诗描绘了深秋时节天空阴沉、寒霜迟迟不降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瑟、孤寂的氛围。
“秋阴不散霜飞晚”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也暗含着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这种意境在古诗词中常见,反映了古人对季节变化的细腻观察与情感寄托。
本文将从诗句出处、意境解析、文学价值、现实意义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诗句来源 | 出自唐代李商隐《霜月》 |
原诗背景 | 描写深秋景色,表达孤独与感慨 |
诗句含义 | 秋日天空阴云密布,寒霜迟迟未至 |
意境特点 | 萧瑟、孤寂、静谧、略带哀愁 |
文学价值 | 体现唐诗的意境美与情感深度 |
现实意义 | 反映自然规律,引发对时间与生命的思考 |
文化影响 | 成为后世描写秋景的经典意象之一 |
三、结语
“秋阴不散霜飞晚”不仅是一句诗意的描写,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感受季节的变化,体会古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无论是文学欣赏还是现实生活,这句诗都能带来一份宁静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