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虽非投笔吏什么意思】“少小虽非投笔吏”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原句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纤才轻命,敢议张衡之书;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奉宣室以何年?今兹幸遇,少小虽非投笔吏,犹怀宗悫之志。”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年纪轻轻,并不是像班超那样弃文从戎、立功边疆的“投笔吏”,但我仍然怀有像宗悫那样的志向,立志报国。
一、
“少小虽非投笔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年少时虽然没有像班超那样毅然决然地放弃文职投身军旅,但内心依然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这句话体现了作者不甘平庸、渴望建功立业的精神状态。
这句话也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虽然出身平凡或没有显赫背景,但心中仍有志向和追求,不愿随波逐流。
二、信息对比表格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 |
原句 | “少小虽非投笔吏,犹怀宗悫之志” |
字面意思 | 年轻时并不是像班超一样的投笔从戎者 |
深层含义 | 虽然没有选择从军之路,但仍心怀远大志向 |
用法 | 常用于表达不甘平凡、志向远大 |
相关人物 | 班超(投笔从戎) 宗悫(少年立志报国) |
文化背景 | 古代士人重视建功立业,强调志向与责任 |
当代意义 | 鼓励年轻人即使起点不高,也要有梦想和追求 |
三、结语
“少小虽非投笔吏”不仅是一句诗文,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起点,而在于内心的志向与坚持。无论身处何境,只要心怀理想,便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