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摽梅之年是指女子多少岁】“摽梅之年”是一个古雅的词汇,常出现在古代诗词或文学作品中,用来形容女子到了适婚年龄。这个词语源于《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原意是描写梅子成熟后掉落的情景,后来被引申为女子到了婚嫁的年纪。
在古代社会,女性的婚龄通常较早,一般在15岁左右即被认为是“摽梅之年”。这一说法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婚姻年龄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文化观念。
“摽梅之年”源自《诗经》,原指梅子成熟、掉落的时节,后引申为女子适婚年龄。在古代,女子15岁左右被视为进入婚嫁阶段的标志,因此“摽梅之年”通常指的是女子15岁。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语来源 | 《诗经·召南·摽有梅》 |
原意 | 梅子成熟、掉落的时节 |
引申义 | 女子适婚年龄 |
通常年龄 | 女子15岁 |
社会背景 | 古代婚龄较早,15岁为婚配标准 |
文化意义 | 体现古代对婚姻与年龄的重视 |
通过了解“摽梅之年”的含义,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中的用词习惯,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中对人生阶段的细腻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