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是什么意思】“恻隐”是一个汉语词语,源自古代儒家思想,常用于表达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和怜悯之心。它不仅是情感的体现,更是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恻隐”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公孙丑上》,孟子以“恻隐之心”作为仁的开端,强调人天生具有同情弱者的本能。在传统文化中,“恻隐”不仅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更是一种推动善行的动力。现代社会中,“恻隐”被广泛应用于伦理、教育、法律等领域,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语来源 |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
基本含义 | 对他人苦难的同情与怜悯之心 |
出处经典 | 《孟子》 |
文化背景 | 儒家思想中的“仁”之基础 |
心理特征 | 一种自然的情感反应,非刻意为之 |
道德意义 | 是仁爱、善良的起点,体现人性本善 |
现代应用 | 用于教育、法律、社会福利等领域 |
相关概念 | 同情心、怜悯心、仁爱之心 |
反义词 | 冷漠、无情、麻木 |
使用场景 | 描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与帮助 |
三、结语
“恻隐”不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他人的不幸时,应保持一颗柔软的心,用行动去传递温暖与希望。在当今社会,培养“恻隐”之心,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有温度的人际关系。